跳到主要內容區

<22> 中文報告-吳明陽

最後更新日期 : 2016-11-23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the diarrhoeal pathogen cryptosporidium parvum

Sumiti Vinayak, Mattie C. Pawlowic, Adam Sateriale, Carrie F. Brooks, Caleb J. Studstill, Yael Bar-Peled, Michael J. Cipriano & Boris Striepen

Nature. 2015 Jul 15;523(7561):477-80.

 

Speaker: Ming-Yang Wu (吳明陽)                               Time: 14:00~15:00, Nov 4, 2015

Commentator: Dr. Jyh-Wei Shin (辛致煒 老師)     Place: Room 601

 

Abstract:

小隱孢子蟲是一種原生動物寄生蟲,五歲以下的小孩感染會引起非常嚴重的腹瀉疾病。這些原生寄生蟲已知是目前第二主要造成腹瀉的病原體,僅次於輪狀病毒[1],大約造成全球10.5%的孩童死亡,而且也時常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目前小隱孢子蟲並沒有疫苗,而且僅有一種方式可以治療這種疾病,會造成這樣的主因是小隱孢子蟲的研究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沒有可以連續培養寄生蟲的系統、缺乏簡易操作的動物模式,以及研究基因的工作[1,2]。在這篇研究中,作者希望能製造出穩定的轉基因小隱孢子蟲。首先,作者使用電穿孔的方式,將nanoluciferase這個螢光基因構造受入小隱孢子蟲的滋養體中,並且同時放入耐neomycin 的基因標記,去減少寄生蟲對於paromo­mycin的敏感性。為了分離出穩定的轉基因寄生蟲作者發展出一套方法是直接將寄生蟲的滋養體注射到小鼠腸道,並培養在那。同時,作者使用小隱孢子蟲的U6 RNA啟動子去建立一套CRISPRCas9的系統並用這個系統去驅動引導RNA的表現,並且將Streptococcus pyogenes cas9的基因附近填入小隱孢子蟲的調控序列,去增加基因修飾的效率、穩定性及專一性。綜合上述作者成功建立從轉染、繁殖及依靠paromomycin的篩選機制,篩出帶有nanoluciferase的寄生蟲。這個系統可用來建立藥物篩選的平台和提供比PCR更敏感、專一的方式去偵測在未來應用在小隱孢子蟲的基因修飾,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這些寄生蟲們的基礎生物知識及毒力來源,並提供重要的資訊能夠有效地去發展疫苗,並改善現有的治療方式,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Reference:

1.     Checkley, W. et al. A review of the global burden, novel diagnostics, therapeutics, and vaccine targets for cryptosporidium. Lancet Infect. Dis. 15, 85–94 (2015).

2.     Striepen, B. Parasitic infections: time to tackle cryptosporidiosis. Nature 503, 189–191 (2013).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