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4> 中文報告-蕭宜馨

最後更新日期 : 2016-11-23

基質細胞蛋白CCN1在皮膚傷口癒合中調控著嗜中性球的胞葬作用

 

Jun et al. Nat Commun. 2015 Jun 16;6:7386.

 

報告者: 蕭宜馨                            時間: 14:10~15:00, Sep. 23, 2015.

評論者: 王志堯 教授                  地點: 醫學院601教室

 

摘要:

中性球會進入傷口的位置將外源的物質、細菌以及一些損壞的組織進行清除的作用,然而,在清除階段之後中性球本身也需要透過被清除,才不會引發持久性的發炎甚至是阻礙到傷口癒合的過程。在今日,嗜中性球在有效率的皮膚傷口癒合中的清除過程機制還仍有許多尚未有清楚的定義和研究。其中胞葬作用( Efferocytosis ) 是第二型巨噬細胞 ( M2 ) 將凋亡細胞吞與清除的作用過程,研究發現可能是透過巨噬細胞辨認到細胞凋亡後所暴露出的細胞膜受器 phosphatidylserine簡稱PS,此蛋白質會作為細胞的便任標誌,又稱作 ‘eat-me’訊號。在此篇研究當中,作者提供出基質蛋白CCN1扮演著PS以及巨噬細胞間的橋梁,也是透過這樣的反應活化了胞葬作用,將其作用過後的嗜中性球得已被清除;除此之外,更利用基因調控的方式詳細地證明出此蛋白質是透過PS攜帶中性球並與巨噬細胞膜上之integrinαvβ3vβ5結合,使胞葬作用活化,達成有效率的清除工作。動物實驗中,不論是使用轉變CCN1蛋白的轉基因鼠,還是注射變異的CCN1基因,都也能反證出這些細胞的結合作用確實會消失,並且造成更嚴重的發炎階段,會延長傷口癒合所需要的時間甚至是阻礙癒合的發生。所以作者也使用突變的CCN1蛋白去抑制正常細胞的作用效果,而注射正常外源性CCN1蛋白,也會改善糖尿病中老鼠傷口癒合的狀況。從這些實驗研究中,也提供了我們了解其CCN1蛋白在不易癒合的傷口中,一項幫助治療的方向。

 

Reference:

1.         Wound healing: an overview of acute, fibrotic and delayed healing. Diegelmann et al. Front Biosci. 2004 Jan 1;9:283-9.

2.         Inflammation in wound repair: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Eming et al. J Invest Dermatol. 2007 Mar;127(3):514-25.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