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文報告-武冠志

最後更新日期 : 2016-01-26

宿主粘膜層生成之活性氧化合物藉由干擾十二指腸鷗狀桿菌酪胺酸磷酸化訊息傳遞的方式干擾其毒力表現

 

論文:Nicolae Corcionivoschi, et al. 2012. Mucosa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ecrease Virulence by Disrupting Campylobacter jejuni Phosphotyrosine Signaling. Cell Host & Microbe. 12, 47–59報告者:武冠志     時間:15:10~16:00, Oct. 3, 2012

講評老師:黃一修 博士                  地點Room 601

 

摘要:

十二指腸鷗狀桿菌為一種格蘭氏陰性螺旋桿菌,常常會出現在家禽或家畜的腸道及糞便中,而在未開發或是開發中國家,衛生條件不佳的情形下,常常會因為動物的糞便污染水源而使人類感染十二指腸鷗狀桿菌。此種細菌感染的主要症狀為嚴重腹瀉,因此如果支持性療法未即時介入即可能使病患脫水或是電解質失衡而喪失性命;此外感染此菌可能會因為抗原跟宿主類似而引起宿主的自體免疫反應留下後遺症。在作者群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在實驗室體外環境下,當十二指腸鷗狀桿菌感染腸道上皮細胞株時,會因為細胞株釋放的某種物質而干擾其莢膜多糖體(其重要毒力因子之一)的合成而使菌株毒力下降;在本篇研究中作者首先使用細胞株及體外培養人體腸道組織的模式進行感染實驗,發現細胞釋放出的物質為活性氧化合物,而十二指腸鷗狀桿菌主動入侵細胞是刺激細胞釋放活性氧化合物的一個訊號。作者也進一步尋找並證明活性氧化合物干擾十二指腸鷗狀桿菌莢膜多糖體合成的機制為干擾此菌外膜區域上一個外膜蛋白(外膜蛋白50)磷酸化其他外膜蛋白酪胺酸位點的動作,而在會受到外膜蛋白50磷酸化酪胺酸的蛋白中有發現跟莢膜多糖體合成相關的酵素,而作者也直接此酵素確實為外膜50的受質。總結而言,作者發現在十二指腸鷗狀桿菌感染時,細菌主動入侵腸粘膜的動作會刺激上皮細胞釋放活性氧化合物,而活性氧化合物會藉由干擾後續入侵的細菌外膜蛋白50磷酸化其他蛋白的方式去干擾後續入侵細菌的毒力表現,但是這樣的現象在實際感染時,並還宿主互動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仍需要進一步利用動物實驗的模式進行研究。

 

參考資料:

1.  Koseket al. 2003. The global burden of diarrhoeal disease, as estimated from studies published between 1992 and 2000.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81, 197–204.

2. Janssen, et al. 2008.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s in Campylobacter infections: the host perspective. Clin. Microbiol. Rev. 21, 505–518.

3.  Rothfork, et al. 2004. Inactivation of a bacterial virulence pheromone by phagocyte-derived oxidants: new role for the NADPH oxidase in host defens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01, 13867–13872.

瀏覽數: